【三國】常敗將軍夏侯惇
說書人柳豫
40275
2
複製本篇連結
2017-8-11 04:04

一、剛直英烈,治軍嚴謹
夏侯惇,字元讓,與曹操同是沛國譙縣人,為漢朝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代。
夏侯惇十四歲時,換算起來正好是國中二年級,「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有人汙辱他的老師,夏侯惇二話不說就殺了此人,於是有剛烈之名。果然中二少年就是狂。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對他罵「X你老師」。
曹操興兵之初,夏侯惇便一路相隨,他在三國戲劇與遊戲中都是曹魏代表性的武將,但夏候惇的武力與打仗的本事是否勇猛無雙,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曹操攻徐州陶謙,留夏侯惇鎮守濮陽,當時張邈叛變,與呂布聯合反攻曹操大本營,在這個危急的時刻,就是英雄挺身而出的時刻……
夏侯惇挺身而出,卻被呂布突襲,失去了軍隊輜重,後來又輕信偽降的呂布部眾,遭到綁票勒索。
《三國志》曰: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一隻軍隊的主帥直接被敵軍抓走,對方還揚言不給錢就撕票,簡直是奇恥大辱,幸好,夏侯惇的部將韓浩出面拯救了大家。
以下是想像畫面──
夏侯惇:韓浩!不必顧慮我的性命!聽我說……
韓浩:你放心!我們才不會顧慮的!大膽反賊,準備受死吧!
夏侯惇:……
反賊甲:靠!這傢伙真的是主帥嗎?我看他的部屬完全不在乎啊?
反賊乙:該不會綁錯人了吧?想想也是,一個主將怎麼可能這麼沒用。
夏侯惇:……(惇哥心裡苦,但惇哥不說)
《三國志》曰: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
韓浩應變極快,面對小規模的偽降敵軍,他先令各營堅守崗位,穩定全軍,再帶兵至綁匪營前,凜然說道:「你們劫持大將軍,還想活命嗎?就算有人質又如何,我絕對不會放過你們的!」韓浩又轉頭向夏侯惇涕泣道:「這國家還有王法嗎?」
叛軍看到韓浩態度堅定,心想殺了夏侯惇也沒用,於是跪地求饒,韓浩迅速將這些反賊全部斬首,化解了這次危難。此事寫在夏侯惇傳之中,或許也說明夏侯惇治軍嚴謹,故有韓浩這樣優秀的部將,但對於夏侯惇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光采的往事。
故事還沒有結束,曹操後來聽聞此事,盛讚韓浩道:「卿此可為萬世法。」並下令道,以後若有類似綁票事件,只管放手攻擊,不必顧慮人質(夏侯惇表示:……)。之後便再沒有這種恐怖份子的劫持行動了。
二、升遷之路
曹操攻打陶謙,聽聞後方有變,於是從徐州回來,調夏侯惇一同迎擊呂布,但依然不敵戰神呂奉先,青州兵四散而逃,曹操自身在火光中墜馬,燒傷了左手掌,夏侯惇也被流矢射中左目,從此瞎了一隻眼睛。
正史沒有寫到放箭的兇手是誰,而《三國演義》有一段以此延伸的獵奇故事:曹性暗地拈弓搭箭,覷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這是小說情節,並非事實,僅藉此描寫夏侯惇的血性與強悍,但很少人記得他刺死曹性(呂布部將,三國志沒有寫到他的下場)的劇情,只記得他口中嚼得嘎嘣脆……
不過,夏侯惇所受到的傷害不只如此,當時軍中有夏侯淵、夏侯惇兩位大將,叫起來都是夏侯將軍,很不方便,而夏侯惇瞎了一眼,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士兵們悄悄在背後以「盲夏侯」代替惇哥的名字。
《魏略》曰: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每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夏侯惇甚為厭惡,每次一照鏡子就會將鏡子丟在地上,不過他的偶像包袱不像孫策那麼重,惇哥重新站了起來,繼續為曹操奉獻他的一生。
曹操早期常因糧食問題所苦,他聽從韓浩的建議,實施屯田。夏侯惇率部眾截水修建蓄水湖,「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可以看出惇哥是個能夠與部下同甘共苦的長官,他親自搬運土石,與部眾開墾種稻,人民也因此蒙利。
曹操與河北袁紹交戰時,夏侯惇負責大軍的後援,曹軍攻破鄴城時,因功遷夏侯惇為伏波將軍,續領河南尹,並且「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足見曹操對夏侯惇的信任,他可以視情況方便直接下命令,不受既有規章所限制。
207年,曹操勢力處於顛峰,又為夏侯惇增加食邑,總共可領兩千五百戶的租稅,是同時期中最高的封賞(其後曹仁在魏文帝時期的食邑為三千五百戶)。
217年,曹操再次征討孫吳,孫權於濡須口築城拒守,在曹軍的進攻下退兵,曹操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將領駐軍居巢,以拒吳國。「使惇都督二十六軍」,東漢兵制一軍是一萬兩千五百人,此時夏侯惇為三十萬大軍的總都督,曹操還賞賜舞女歌伎給他,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魏絳是春秋時代晉國重要武將,史稱魏昭子(魏莊子),魏絳使少數民族西戎、北狄依附,為晉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受君王賜予鐘鼓音樂之樂;曹操以此比喻夏侯惇的重要性猶在魏絳之上,賞賜待遇厚重無比。
219年,曹操與夏侯惇駐軍在許都鄰近的摩陂,兩人都已年過六十,曹操常常主動找夏侯惇聊天,「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卧內,諸將莫得比也」。
讀到這裡,我們知道惇哥可以跟曹操一起乘車,也能自由進出曹操的臥房,兩人關係肯定不單純……不過,到底為什麼曹操這麼愛惇哥呢?曹老闆用人唯才,但夏侯惇的功績與地位實在不太相符啊?
讓我們看完最後一段記載,再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好學清儉,忠心為國
219年,夏侯惇受封為前將軍。隔年曹操逝世,曹丕即位,封夏侯惇為大將軍,不出幾個月,夏侯惇彷彿跟隨曹操而去似的,與世長辭。
夏侯惇生前好學,雖長年在軍旅之中,仍親自聘請老師授業,個性清儉,有多餘的錢財都會分給將士吏民,不購置私人的產業,死後諡號為忠侯。長子夏侯充繼承侯爵之位,次子夏侯楙以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為妻,亦封侯,後來任安西鎮東將軍,並假節;魏文帝曹丕感念夏侯惇,又讓他的其他兒子和兩個孫子皆分封為侯。
以上就是魏國大將軍夏侯惇的生平故事。
──不對呀?我們夏侯大將軍配上方天戟、鏡鎧、玉璽大殺四方的英姿呢?惇哥猛開無雙替曹操打下霸業的劇情呢?

其實,陳壽撰寫《三國志》的筆法有個特色,在人物的本傳中,他會盡量保留比較有利的記載,例如張郃降曹一事,《武帝紀》、《袁紹傳》、《張郃傳》的敘述皆不相同,在張郃本傳中,寫他遭到郭圖誣陷,迫於無奈才投降曹操,是三個版本中最能夠維護他名聲的說法。
所以,陳壽幾乎沒有在夏侯惇本傳中提及他打仗的戰績,說起來這算是一種慈悲──
以下,讓我們看看惇哥散落在其他傳記中的事蹟,幾乎可以稱為一部「常敗將軍傳」。
《三國志‧荀彧傳》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兌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這是正面的記錄,張邈剛叛變時,荀彧坐鎮後方,第一時間便召夏侯惇回來支援,推測這時候惇哥還沒有遭到綁架,他也不負使命,連夜趕至鄄城大本營,當場誅殺響應叛亂者數十人,穩住了局面。
然而,呂布雖攻不下鄄城,後來轉軍濮陽,夏侯惇便接連吃了大虧,還差點被偽降兵卒撕票,前文提過,不再贅述。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
這是舉兵討伐董卓之事,曹操初期兵馬不足,夏侯惇協助徵得到了四千人,可惜後來許多士卒叛變,募兵失敗。
《三國志‧田疇傳》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
田疇為幽州刺史劉虞的從事,劉虞被害後,田疇不受公孫瓚、袁紹、曹操的徵招,拒絕為官,夏侯惇與田疇有舊交,曹操請惇哥前往當說客,但夏侯惇沒能達成任務,說服失敗。
《三國志‧武帝紀》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
戰神呂布再次參上,呂布遣部將高順攻劉備,這時曹操與劉備為友好關係,派出惇哥上演即刻救援,究竟劉備與夏侯惇兩個常敗將軍是否能夠負負得正呢?
很可惜,奇蹟並沒有發生,高順的陷陣營號稱攻無不克,惇哥與劉大哥的豪華共演毫不意外地宣告失敗。
《三國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軍散退。
劉備與曹操撕破臉後投靠劉表,向北侵略,曹操遣夏侯惇率領于禁、李典迎敵,劉玄德大戰夏侯元讓,這場戰役可說是棋逢敵手,到底誰能夠將連敗的紀錄繼續推進下去呢?
結果,惇哥不聽李典之勸,沒有看出劉備的誘敵之計,執意追擊,劉備伏兵大破曹軍,夏侯惇再添一敗。
(劉備得到了666點經驗值!劉備升為Lv.5!)
這一敗,終於讓曹操徹底絕望,此後不再使夏侯惇領軍上前線作戰,惇哥主要擔任統籌後勤的任務,或許這也是最適合他的角色,夏侯惇坐鎮後方,往後沒有出過什麼亂子。
看完了以上記載,大家可能都會得到同樣的結論,夏侯惇幾乎沒有什麼戰功可言,他能夠一路升遷,官至大將軍,應該只是因為他姓夏侯吧?
這話說對了一半,假若是另外一個人,生涯繳出這樣的成績單,絕對不可能受曹操如此重用;但換個角度看待,統籌與後勤並不是容易的差事,相較於能攻善守的曹仁、積極勇猛的夏侯淵,夏侯惇的軍事能力確實有所不及,不過元讓的各項數值大概是最平均的一位,這正是曹操需要而且能夠信任的一張萬能卡片。

夏侯惇治軍嚴謹,為官清儉,個性忠烈,曹操因自身常常外出征戰,他很可能是刻意將夏侯惇推上這個位子,藉由種種禮遇宣告:就算我不在家,元讓等同於我的代理人,如果有人想玩什麼把戲,他都可以先斬後奏,知道嗎?
記載中,夏侯惇並不曾假節,這件事看似匪夷所思,曹仁、夏侯淵、于禁、張遼、樂進都曾受假節,為什麼惇哥沒有?或許《三國志》沒有明寫,其實早有假節一事;也或許,夏侯惇根本不需要持節,全世界都知道當曹操不在的時候,聽惇哥的話就對了。
《魏書》曰: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這段文字亦可以視為佐證,當時曹操諸將皆受魏國官號,只有夏侯惇(與荀彧)為漢官,當荀彧勸阻曹操做魏公引發了空便當盒事件,原本文有文若、武有元讓,曹操最後最能夠信任的人自然就是夏侯惇了。
依《魏書》所云,惇哥身為漢臣,反而上書請曹操封他為魏官,曹操認為他和惇哥是平起平坐的友臣,先予拒絕,夏侯惇堅決請求,曹操才拜他為前將軍。如此忠誠與節操,大概已道盡了曹操敬愛夏侯惇的原因。
如果拋開政治計算,以浪漫的角度想像,曹操當年起兵,勢單力薄,若不是曹家、夏侯家這些從兄弟不顧一切跟隨他、擁護他,他哪裡會有今天呢?曹操與夏侯惇晚年駐軍於摩陂,兩人同進同出、喝酒談天,互相笑著說對方的蠢事,笑談當年的夢想,那肯定是最純粹的真感情──
「想不到當年喜好飛鷹走狗的小流氓,現在竟然是魏王了,來,我敬你!」
「不、不,想不到當年差點被撕票的傢伙,竟然是前將軍,來,敬肉票!」
在說書人的想像中,無論牙尖嘴利的曹操如何嘲弄夏侯惇,甚至是提到最應該避諱的眼珠子,惇哥也不會動怒的──
因為,他的一生早就全部奉獻給了曹操。
並且,無怨無悔。

尤其是啖睛那段
其實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阿
就算常輸
也是一門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