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是誰說的呢?
逍遙子
72465
0
複製本篇連結
2018-2-28 01:13

相信就不熟三國,
也必定聽過這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句話在現代,
常被人意指某人意圖太過明顯。
不過如果回到這句話原先的歷史背景,
就會發現,
其實這跟曹魏末年的政治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自從魏明帝曹叡於西元239年駕崩後,
年幼的齊王曹芳繼位,
大權落入輔政大權曹爽手中。
西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
曹爽被誅滅三族,
此後曹氏皇帝皆淪為司馬家的傀儡。
要說司馬昭是司馬家最跋扈的一員,
我覺得也不見得,
因為其兄司馬師才是那個心狠手辣,
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人。
司馬懿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撤換皇帝,
司馬師發現曹芳不聽話
竟然隨意斬殺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
更直接廢掉曹芳,
立曹髦為帝。
如果司馬師不是早死的話,
他必然會篡位稱帝的。
可惜司馬師早死,
司馬昭接掌司馬家的大權,
此時親信曹魏的力量,
早已被司馬懿、司馬師鎮壓的差不多。
不過出乎司馬昭意料之外的是,
曹髦可不是個願意當傀儡的皇帝,
他很有骨氣的。
司馬師曾問鍾會曹髦如何,
鍾會回答:「文采如同陳思王曹植,武能比太祖曹操」
這個評價可是相當高。
司馬昭掌權後,
魏國各地都有祥瑞發生,
群臣都像皇帝恭賀,
不過曹髦只回:「現在這種局勢,國家都要滅亡了,哪有什麼祥瑞。」
這擺明就是說掌權的司馬昭亂政,
怎麼會有祥瑞發生。
司馬昭對於日漸長大的曹髦是越來越不放心,
他和魏明帝的遺孀郭太后勾結,
慢慢削弱曹髦的權勢,
正考慮是否廢掉曹髦,
另立新帝。
而曹髦雖是個年輕皇帝,
但他不是好欺負的。
西元260年五月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三人,
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不顧郭太后及眾臣的反對,
率領宮人三百餘人和少數衛兵討伐司馬昭。
王沈與王業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
但大家看到皇帝衝鋒在前,
誰敢動手?
一哄而散。
就這樣曹髦一路衝到宮城之南,
才遭到中護軍賈充抵擋。
曹髦拿劍揮擊,
沒有人敢抵抗皇帝,
大家只想退走。
擔任「太子舍人」的成濟,
問賈充怎麼辦?
賈充是司馬家的頭號走狗,
大聲說:「司馬公養你們這麼久,此時不拚,更待何時?」
成濟受到激勵,
鼓起膽子,
抽出長戈,
刺進皇帝身體,
曹髦慘死。
雖然司馬昭有不臣之心久矣,
但是他對於曹髦反撲一點準備也沒有,
弒君可是滔天大罪。
司馬昭只能假借郭太后的名義下詔說:
「曹髦性情暴戾,悖逆不道,對太后毀謗又懷恨在心;太后早有罷黜曹髦的打算,是司馬昭大人大量,認為曹髦年輕應該再給他機會。可惜曹髦不知悔改,變本加厲,曾舉弓指向太后住所,還將有箭還射到太后面前。最後曹髦多方謀害太后不成,索性用兵。還好司馬昭及時派人救援太后,太后才幸免於難。曹髦慌亂之際,混入人群中,誤遭司馬昭兵士殺死。曹髦的死實乃自找的。依漢昌邑王罪廢,廢去曹髦皇帝身份,死了也不得以皇帝身份下降,要以一般人民身份下葬。」
司馬昭企圖將曹髦描繪成性格殘暴,
而舉止幼稚的人,
不過這種作法,
當時根本沒人信。
士子大臣群情激揚,
輿論憤憤不平,
要求交出弒君的兇手。
司馬昭為袒護心腹賈充,
遂將弒君罪狀全部推給成濟,
稱成濟違背自己命令擅自殺死曹髦,
以「大逆不道」罪誅殺成濟三族。
也是因為輿論的壓力,
司馬昭不得不再立一個傀儡,
就這樣曹奐成為新的皇帝。
曹髦的最後一搏,
看似匹夫之勇,
不如康熙搞陰謀刺殺的高明,
可這實在是司馬家三代以來,
曹魏忠臣早已死傷殆盡,
無奈之下,
他也只有寧死不屈帶頭衝陣這個最後選擇。
曹髦雖然事敗,
但歷史上皇帝帶頭喊殺,
要殺掉權臣奪回權力的例子,
其實也不多,
曹髦這個年輕皇帝真的很帶種,
不給曹氏先祖丟臉。
司馬昭雖然企圖抹黑曹髦,
但歷史終究還是記載下來司馬昭弒君不臣,
曹髦那句歷史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也就成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流傳下來。
並且說來諷刺的,
司馬昭袒護的心腹賈充,
後來他的女兒賈南風引發八王之亂,
導致西晉的滅亡,
真是報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