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到底對不對?】
史前文話
三國亂談
5261
0
複製本篇連結
2019-6-10 09:54

章武元年秋七月,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帥諸軍伐吳。
陳壽寫得很明白,劉備就是因為孫權偷打關羽所以決定伐吳。
關羽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被斬首,首級送到洛陽不久曹操就掛了。
隔年四月,劉備稱帝是為章武元年,七月出兵東吳。
劉備很生氣,關羽死後一年半出兵,大概是這樣。
這一年半發生了什麼事?
按照魏國史料記載,劉備派人去弔曹操的喪。
一說曹丕不接受,斬了來使。
二說使者到上庸就稱疾不進,把禮物送到獻帝那邊換來漢中王的頭銜。
二號又是來自吐槽專用的典略,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關羽跟曹操都還活得好好的啊。
這兩個都是陳壽未採的史料。
建安二十五年,二月開始是延康元年,十月開始變成黃初元年,曹丕篡漢。
在這一年七月之前,上庸都還是蜀漢的領地。
更經典的是,在七月之前,曹仁放火燒了讓他死守老半天的襄樊撤退了。
曹魏後來除了長安,根本沒把曹操原本死嗑的襄陽合肥當回事。
孫權看看唉唷不錯這個屌,就派人進駐襄陽。
剛接任魏王要找人刷戰功的曹丕立刻勃然大怒,「大膽南昌侯竟敢造反?弟兄們上!」
沒錯,曹丕讓他少年時期的好兄弟曹休曹真夏侯尚這些人紛紛出去刷戰功上大位了。
這場戰打得不久,孫權很快就投降說我沒要打啊,撿你掉下來的錢都不行逆?
但深入蕪湖的曹休肯定沒那麼快退出,很是放了幾把火嚇嚇江東人。
這邊這麼精彩,劉備在幹嗎?完全沒有畫面,蜀國沒史嘛。
三國時代的情報資訊流通不是太好,蜀漢的情資工作尤其差。
曹操建安二十年退出漢中,法正建安二十二年才說夭壽快打漢中啊。
而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就對曹操稱臣,蜀漢也是絲毫不知情。
曹丕跟孫權這種一個月的鬥法,劉備軍大概也是不知道的。
但孟達知道,馬上跟著孫權投降,不然下一個挨打的九成是他。
備哥哥應該被孟達這傢伙氣得半死……
不救關羽。
不回報魏吳戰事。
最後還舉手投降。
上庸這麼一個以為呼應的前線基地,就這樣半點也沒發揮作用的回到魏國手中。
劉備軍應該已經盲上加盲,跟住在山裡的野人沒兩樣了。
就連曹丕稱帝,獻帝生死,蜀漢也搞不清楚?
弄成這個樣子,你說當劉備決定出兵時,真的搞得清楚天下大局嗎?
暫且不管。
先問,劉備如果對於關羽之死很生氣,為什麼拖了一年多才出兵?
首先,漢中之戰劉備軍並沒有打贏。
劉備軍沒有打贏。
劉備軍沒有打贏。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贏的是曹操,只是曹操軍突然撤退。
如果說曹操是因為雞肋撤退,那曹操大概跟孫權一樣老來失心瘋吧。
不過我更相信是曹操頭痛風。
可能曹操根本就昏迷或是癱瘓,所以下屬才只能宣布撤退。
所以的所以,劉備無力支援關羽的荊州戰線……而且到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其實都是贏耶。
重點來了,稱漢中王的時候慶功大封賞,關羽都有一份。
那接下來稱帝呢?
上面說啦,曹丕接任魏王的時候無功,所以要出去刷戰功。
劉備稱帝的時候,自然也得出去刷戰功。
嗯,不好意思,我覺得劉備生氣是有的,但伐吳有更重要的政治因素在裡面。
生氣的部分,從張飛原本也要出陣看得出來。
政治的部分,有發現劉備不帶元老派、不帶漢中戰功臣,專帶荊蜀那些後來投靠的傢伙嗎?
這是一個劉備刷戰功的戰役。
三國最大經驗包,孫十萬鼎鼎有名,就算情報作不好也知道(大誤)。
除了關羽之死,東吳當時已經打進長江三峽,對蜀漢南部造成威脅了。
該不該打?
反觀北部沒有立即危險,以一個國土防守策略來說,先打東吳當然是正解。
一旦東吳打下白帝城,就像襄陽合肥被攻下一樣的危險。
而如果讓蜀漢奪得夷陵,東吳也會面對相同的風險。
這裡,就是一條曹操未曾觸及,最重要的第四戰線:長江三峽線。
嚴格說起來,這邊最關鍵的城池就是白帝城,當時劉備完全可以固守白帝。
問題是,整條戰線上,從蜀地往外推都有相同的優勢。
甚至劉備也準備了攻打夷陵的奇計。
就局勢來說,劉備軍打長江三峽線,同樣也是刷東吳經驗包沒錯。
可世界上偏偏就是有那種可以獨力扭轉戰局的惡魔。
陸遜從來沒有展現過他的個人武力,但他的奇策之強大,卻是超過了劉備稱帝前所有的萬人敵、所有的軍師。
劉備六十年的人生,南征北戰,關羽張飛呂布曹操郭嘉賈詡法正龐統周瑜呂蒙張郃張遼徐晃……劉備的戰爭經驗幾乎囊括所有三國時代最優秀的A級武將。
在建安二十六年的當下,論老將經驗值,劉備完全有可能是天下第一。
而且他更是能屈能伸,隨時有可能在敗局中突然發難。
遜曰:「備是猾虜,更甞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
不要說我吹劉備,陸遜也給了劉備這樣的評價。
劉備喊投降不打了,陸遜也不敢放鬆繼續猛打,半點機會也不給劉備。
劉備伐吳,當真是刷戰功刷到大白鯊。
不然按軍事策略討論,打東吳根本超正確。
這麼正確,為什麼法正傳記了「羣臣多諫」?
到底誰諫?諸葛亮其實沒有跳出來反對啊。
(黃)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甞寇,陛下宜為後鎮。」
(秦)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
(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蜀書只記了前兩個,趙雲的其實是雲別傳。
大多數認為劉備伐吳不當的,都跟趙雲的意見差不多。
趙雲說到一個重點。
其實從漢中之戰到諸葛亮初次北伐,往北打的都是外交戰。
北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拉幫結夥,可惜這件事情沒那麼容易。
盟軍這種事情在三國基本上跟笑話差不多。
只有兩次盟軍聯合打勝仗的記錄:赤壁之戰與襄陽之戰。
兩次的勝利方都有孫權呢(笑)。
不過趙雲說關東義士就太想當然耳了……事實上曹丕繼任魏王就去關東掃一圈了。
打曹丕=正義之師這種事情,對涼州還算有點效益,關東是很拚的。
涼州蠻夷是最不服曹氏統治的。
趙雲的結尾又是另一個重點: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劉備並沒有打算跟東吳拼你死我活,以戰略考量來說,最多推到江陵,最少推到夷陵就能坐下來談判了。
但趙雲認為打起來沒那麼容易說停就停,你孫夫人都還人家了。
都有道理。
趙雲的政治正確,更有可能是許多士人的考量……劉備軍其實沒幾隻正統士人,但名門的都在高位。
不過別忘了,劉備是以獻帝已死的名義稱帝,如果打上去獻帝突然復活就糗大了。
到底是蜀漢情報錯誤?還是只有劉備諸葛亮知道獻帝沒死?
就任由大家想像了。
而以劉備的戰略考量,就可以明白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堅持反對到底。
劉備在打的,是重新恢復荊州出兵的道路。
就軍勢來說,長江三峽順流而下,對蜀軍進軍跟補給都相對有利。
黃權是怕太順利會大意,所以想買保險。
北伐有多難?
斜谷道北上是逆流。
陳倉是棧道。
出祁山更不是你家廚房,雖然孔明後來走得很爽但也常常走不出去。
不要扯太多給懶人包吧,有的上面其實沒講到。
0.稱帝必須要刷戰功,選擇開始。
1.當時孫權服從曹丕,打哪邊都沒有政治不正確。
2.孫權跟曹丕關係緊張,無法全力迎戰;但曹魏要多線作戰並不難。
3.幫關羽報仇;幫獻帝報仇。(都是師出有名,但是獻帝如果突然「死而復生」,別說北伐連帝位都有問題了。)
4.進軍路線東征優於北伐。
5.東南對蜀漢造成的威脅大於北方。
6.孫權軍一直都是個經驗包,陸遜則是個意外;曹魏就算沒有曹操,幾個鷹爪子的手下也是過硬。
好的,如果你是劉備,你會選擇怎麼打呢?
(劉備:我選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