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是一幅古代的圖畫,現存放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內。
一幅畫有什麼好希奇,古代許多的水墨畫不勝枚舉,但有哪一幅畫,
比得上這張清明上河圖。

作者是張澤端,他是什麼人呢?
他是北宋東武人,東武這地方在現今的山東境內。
張澤端無師自通,就天生會繪圖嗎?
當然不是,他早年在開封學畫,講到開封、就知開封府的包青天為大家所知、家喻戶曉!
學畫有成後,他在翰林圖畫院任職工作。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把這官丟了!
仔細想想,會畫畫就有官做,還挺不賴的。
他就在丟官後以短暫賣畫維生。
接著恢復官位之後,他在宋徽宗皇詔下,着手繪製清明上河圖。
相傳這徽宗皇帝很喜愛這幅「清明上河圖」,
甚至以他的瘦金體在圖畫上題字。
瘦金體這麼出名,就先別贅述多做介紹了。
這位翰林的畫史官,張畫師擅長畫的正是舟車、街市、城郭、
橋樑,獨樹一格。可以說當代無人能出其右。
張畫師的代表作不只這一張清明上河圖,
還有煙雨風雪圖、西湖爭標圖。
只是可惜這二張沒有清明上河圖這麼出名就是了。
清明上河圖據說歷經十年才完成,
它這張圖是怎麼到最後由故宮收藏的呢?
以下簡介它的旅程,
剛開始本來收藏在宋朝的宮廷之內。
後來經過靖康之禍,流傳傳入民間。
再度經歷輾轉,讓南宋大奸臣賈似道所獲得。
到了元朝時又再度進了元宮,
元朝至正年間傳聞被掉包,再度流入民間。
後來到了明朝奸相嚴嵩父子手中。
嚴嵩政權垮臺之後,
這幅畫被人沒收,就這樣第三次納入明朝的宮廷之內。
明朝的皇室收藏起來,
一個叫馮保的太監將這幅清明上河圖偷出宮外,
在畫上面加上了題跋,
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經過二百年的不知所蹤
到了清朝,由滿清的高官湖廣總督畢沅收藏,
然而,在他死後,圖畫又被收藏入紫禁城內,
這是第四次進宮。
滿清滅亡後,曾被末帝溥儀帶入東北博物館,
這時是公元1945年,理應是溥儀稱滿洲國皇帝時期。
最後,進入北京故宮,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不是臺灣的,臺灣方面可能沒有這幅圖)。
清明上河圖被美譽為中國古代繪圖中的作品中極品。
不是沒有原因的,畫中人物景觀皆屬上乘畫風,各有千秋,
人物往來衣著服飾各有不同,
人的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還有穿插各種各樣的活動,
構圖疏密有致,畫功深厚。
筆墨章法巧妙至極。有節奏感跟韻律的變化,
神作此畫,流芳百世。
清明上河圖也受到各朝各代,名畫家的喜愛。
想當然耳,出現摹本。
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仇英,他是明四家之一的著名畫師。
他的仿作讓蘇州一帶大都以他的「仇本」作為底本。
還有到了清朝,滿清宮中又組織大多數之畫工,再繪製完成「清院本」。
這張加長版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最為富麗堂皇的一幅。
幅度也較「仇本」來得長。
一千年以來,清明上河圖,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之人眾多。
現今世界各地的私藏家,手上有許多偽造本及摹本 。
真假難辨。
相關資料記載,清宮就有12幅摹本。
中國藏10餘幅,臺灣方面九幅,法國四幅、美國五幅,英國
、日本各藏有一幅。以上所指是摹本、非正本。
可見清明上河圖的影響遍佈世界各地。
繪此畫作的原因。
畫作所描繪敘述的時節,是清明時節,自金朝以來應是無爭議。
無法確知清明節的起源,是否是宋代以前或以後。
確定的是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二字,就是該指清明節。
再說接下去的[上河]二字,
「味水軒日記」載,上河圖上有徽宗皇帝所作之詩,題在圖上。
該詩句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綜合以上,畫名取作清明上河圖是無異議,絕對沒有錯地!
但有學者說明,抱持不同觀點,認為清明不是節慶名稱、也並非地名。
但這一說相關證據薄弱,姑且參考之即可。
清明上河圖的高級價值。
這幅圖的偉大之處在於說,它提供了北宋王朝當時形象的第一手資料,
大都市的建築、民俗、手工業、商業等等的現象與資訊。
具備擁有很重點的歷史文獻的高價值。
在世界繪畫史上,代表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
最後順便一提,一個富有趣味性之事,
在幾年前的流行歌曲,有一首叫作「清明上河圖」的歌曲,
相當動聽,有興趣的朋友,可至網路試聽欣賞,
保證您一聽再聽、欲罷不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