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遼東有公孫】
史前文話
魏晉風雲
3058
0
複製本篇連結
2021-3-18 11:47

遼東有公孫瓚嘛!
是不是,有沒有,玩過早年光榮三國志的人,通常都會有這個印象。
其實,公孫瓚是遼西人。
中國地名還挺好分辨的。
山的東邊叫山東,山的西邊叫山西。
湖的北邊叫湖北,湖的南邊叫湖南。
你只要知道是哪個山哪個湖就行了。
那「遼」是什麼?契丹人的王朝嘛。
一定就像我們「漢人」一樣,自古以來就是「漢」。
沒有沒有,漢是一個叫做劉邦的人的封地。
是一條叫做「漢水」的河流,所開闢出來的土地。
後來劉邦建立王朝,就沿用了封國名。
自周朝以來,習俗就是這樣的。
某方面也告訴我們,商以前的中國歷史,不要說現代人了,戰國時代的人都霧煞煞。
「遼」也是條河,古稱遼水,今稱遼河。
遼河以西叫遼西,比較靠近中國本土;遼河以東叫遼東,接近日本多一點。
遼西在東漢末年,是草原民族烏桓跟漢人雜居的所在。
公孫瓚呢,出身遼西令支。
他的同鄉叫做韓當,沒想到吧?
傳說中的孫堅四大將中,還有程普也是「右北平」人,同樣是烏桓領地。
啊,漢末就改叫烏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孫堅早年是徐州首府,下邳縣丞。
而烏丸當時常常沿著渤海灣下來跟青徐漢軍作戰。
所以程普韓當不但駕船一把罩,騎馬也是頂呱呱的。
扯了半天,遼東的公孫是誰?
內行人就知道,在三國魏明帝時代,吳大帝孫權試圖跟遼東太守公孫淵結盟。
吳國又連結蜀漢,蜀漢又勾搭鮮卑……
魏明帝曹叡,就是在這樣一張「信長包圍網」中,堅持了下來的當代「明」君。
不是信長啊?沒關係啦,光榮的信長跟曹操擺明就是同一個演員,大家知道一下意思就好。
話說回來,曹操早在建安十二年就一統北方,怎麼還跑出這麼個邊邊角角,有能力反抗曹魏統治的太守出來?
人家三國都稱帝了,你還在玩太守那招,是不是有點跟不上時代啊?
這就要從公孫淵的爺爺,遼東獵豹公孫度的身上說起了。

公孫度本名公孫豹,本是遼東襄平人。
他的父親因為不想接受徵召當公務員,就搬家到更東邊,更荒蠻的玄菟郡。
玄菟基本上就是漢人與高句麗人的雜居地了。
這大約是漢桓帝年間的事。
玄菟太守,也是公孫家族的,名叫公孫域。
黨事方興,同宗同鄉的集結成黨,也是當時的風潮。
不過你說,這個遼河流域,怎麼這麼多公孫氏啊?
我們現在慣用的姓氏,是漢代定下來的。
平民原本沒有姓。
就像日本明治維新,要求平民也得登記姓氏。
住在田裡的,戶口就報姓田中。
住在山邊的,就姓個山田。
中國這邊,大家多半是用原居的地名來當姓氏。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的習慣稱呼。
所以同姓者,在漢代的親戚關係相對要緊密一些。
但公孫姓則不然。
公孫,其實就是「公爵」的孫子。
是春秋戰國的貴族血脈。
之所以在遼地特別多,那又是秦始皇造的孽啦。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後消滅的,就是渤海灣周邊的燕和齊。
秦軍橫行天下這麼久,打了過來,還真的全民同仇敵愾跟老秦拚到死啊?
很多貴族當然就是包袱款一款逃跑。
往哪逃?
西邊全是秦軍,不往大東北逃才叫怪事。
所以這條大東北公孫氏居住地,基本上就是當年的逃亡路線啦。
無巧不巧的是,玄菟太守公孫域的兒子,也叫公孫豹,跟遼東豹又同年。
然而這隻玄菟豹,在十八歲那年死了。
公孫域見著了遼東豹,那是感到格外的親近,把他當成親兒子一樣照顧。
給他讀書,娶妻,推薦他進朝廷當官。
公孫豹也是不負義父期望,改了名叫公孫度……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上了冀州刺史。
不過漢靈帝的刺史,也不算很值錢就是了。
後來,也因為謠言免官。
十常侍當道的年代,三公都當抹布換了,況且一刺史。
然而,公孫度有一個同鄉好友,在十常侍之亂後飛黃騰達。
趁著董卓大分發各地太守時,好友推薦了公孫度回故鄉擔任太守。
這個好友,就是董卓手下中郎將,徐榮。
徐榮這個人,是後來關東聯盟討伐董卓時,戰功最卓越的董軍將領。
先於梁縣擊破孫堅,又於熒陽打敗曹操。
曹操在那個時候,還不能說是很厲害的將軍。
但孫堅可是當世猛將。
不得不說,徐榮絕對是個相當能打的傢伙。
而他的定位上,其實也就是個傻漢臣。
王允呂布殺了董卓,徐榮也沒什麼反應,更接受了王允的指派,前去迎戰李傕郭汜。
郭李二人是沒什麼了不起,但這一戰,他們卻已經有了超級軍師在背後。
賈詡。
徐榮當場戰死。他的記錄也就這麼多,沒了。
受徐榮推薦的公孫度,跟袁紹他們那些早有野心扳倒董卓的人不同。
他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沒有背景。
遼東的官員,誰不知道這個新任太守只是隔壁蠻荒玄菟郡的小吏出身,個個都看不起公孫度。
公孫度也老實不客氣,一到任就先殺了老家襄平縣令,更開始抓捕遼東郡中豪族,強力鎮壓了遼東郡。
即使遠在遼東,公孫度也知道了中原紛亂,朝廷無力。
長年居住於玄菟的他,想法跟世界觀,和高句麗人更為接近。
公孫度決定,先討平周遭諸國。
來日,自己將為天子。
「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三國志》對於公孫度的豐功偉業,相當輕描淡寫。
畢竟對袁紹曹操等人而言,公孫度不過就是蠻夷邊疆,跳樑小丑。
威脅甚至沒有比靈帝時代的烏丸要來得大。
但對於青州的百姓來說,公孫度政權,絕對是有力回歸中土,爭霸天下的。
青州可說是河北一帶,當時最混亂的所在。
朝廷沒有辦法派出刺史州牧,最正統的北海太守孔融,也被黃巾賊打得一蹶不振。
當時,曾經跟青州名士華歆為一龍團體的管寧邴原,就決定前往遼東。
而東萊勇士太史慈,也在犯法後往遼東去。
這些人的舉動都說明了,公孫度當時絕對是一個獨立於漢朝之外的政權。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籍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這些描述,對於只熟三國時代的人,意義不大。
但當你熟悉劉秀爭霸史,就會知道,公孫度的行為,類似於東漢初年群雄自立正統。
當時,姓劉的方便,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就可以。
不姓劉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幫劉邦立廟,自封諸侯,開始擴張勢力。
東漢末士人,自然知道公孫度在搞什麼把戲。
當曹操勢力逐漸擴大,免不了跟袁紹一戰時,也沒忘了公孫度。
但曹操這邊既有天子,姿態當然擺得高大一些。
曹操致信公孫度,表示自己上表天子,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請領印綬,重歸漢室。
公孫度只是冷笑,把曹操送來的漢室封賞收藏起來。
你是公孫度,你會怎麼做?
即使是中原群雄,對於袁曹爭霸也是持觀望態度。
孫策想要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大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只是公孫度最靠近主戰場。
最能掌握雙方的強弱變化。
建安九年,袁紹卒,曹操明顯占高一頭。
正是遼東政權出兵的最好時機……但公孫度卻走了。
他的兒子公孫康,少了父親的那份霸氣,決定取出封藏多年的漢室印綬,轉封弟弟公孫恭。

遼東政權,開始跟曹操示好。
建安十二年,曹操擊破了袁尚跟烏丸的聯軍。
看在公孫康眼中,他認為曹操已不可敵,隨即斬殺了前來投靠的袁尚。
比起有意臣服的公孫康,死不繳稅的劉表,才是曹操下一個需要消滅的對象。
曹操立刻加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比先前的鄉侯高了一級。
又加拜左將軍,取代逆賊劉備。
織席販履之徒才沒在管你,繼續拿著左將軍招牌招搖撞騙十幾年。
不久,公孫康也過世了。
他的孩子年紀都還小,遼東諸臣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推舉公孫恭為新主。
